信息量巨大!九大券商首席联合详解政府工作报告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重磅出炉。
报告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确定为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定为3%左右,明确新增城镇人口1200万人以上。
明确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优化房地产政策,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一视同仁给予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第一项任务是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券商首席们看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有何亮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九家券商首席经济学家和首席分析师最新报告观点进行综合集纳。
光大证券高瑞东:经济增速目标有助于稳定就业大盘和社会预期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不折不扣地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整体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政策总基调,将经济预期增速目标稳定在5%左右,并进一步落实了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具体部署,确保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共促高质量发展。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高瑞东提到。
他认为,整体来看,政府工作报告把全面贯彻党中央的部署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到有机结合统一,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和工作举措,推动经济持续向好、行稳致远。
首先,2024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设定在5%左右,综合考虑了国内国际形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从当前来看,经济增速稳定在5%左右,是满足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的内在要求,有助于稳定就业大盘和社会预期;从长远来看,这一目标也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为2035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远景规划目标预留弹性空间。
其次,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定总需求,助力高质量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中央政府适度加杠杆,一方面有助于稳定总需求,提升经济中长期预期;另一方面也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优化政府债务结构,相应减轻地方债务负担。
再者,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报告提出推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大对高质量发展的财税金融支持等一系列实际举措,重点支撑智能网联汽车、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技术等领域,进一步强化数字经济在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的关键地位。
与此同时,用发展的眼光保障和解决民生问题。报告就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等方面做了相应安排。解决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到民生福祉,也蕴含了巨大的消费和投资潜力,有助于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中金公司彭文生: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诊断比较客观准确
在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看来,此番政府工作报告既目标明确,又直面问题。
首先,目标明确,有利于提振信心。从长远或从中长期来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一定水平的经济增速。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在去年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2024年经济增长5%左右的目标,目标明确,兼顾需要和可能,说明政府重视经济发展,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
其次,直面问题,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诊断比较客观准确。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并把“有效需求不足”这一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同时也强调了“部分领域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以上这些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挑战,能够把这些问题都落笔在本次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反映出政策层直面问题的态度,以及对当前形势客观准确的研判。
再者,财政加力提效,并将在中长期持续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当前中国经济总需求不足具有跨周期的特征,背后有全球产业链调整、金融周期下半场等超越传统经济周期的因素,财政扩张是应对当前问题的关键举措。在2023年增发1万亿国债的背景下,本次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 “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这一新举措,力度较大、持续性较强,有利于提振国内需求,以及社会各界对经济长期增长的信心。
此外,宏观政策是相机抉择,依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这次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宣示是一个重要信号,未来几年财政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值得期待。
从长远的角度看,财政扩张有利于发挥中国的规模经济优势,助推科技创新发展。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劳动力规模相当于印度、美国、印尼三个人口大国的总和,具备发挥规模优势的潜力,在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上具有广阔空间。2023年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国产大型邮轮成功建造,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这些都离不开中国大规模市场的支持。
去年以来,财政扩张更加注重对民生领域的倾斜,包括城中村改造、保障房建设等等。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的财政扩张,在短期稳增长的同时,在中长期有利于消费市场扩大,进一步释放中国规模经济的潜力,从而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提振创新动能,助力金融周期下半场经济结构改善,支持经济可持续增长。
中信建投黄文涛:经济增速目标较为积极
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从五大方面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经济增速目标较为积极。在低基数效应下,去年5%的经济增长目标是相对容易实现的,但今年低基数效应褪去,需要实打实的增长。之所以还将目标维持在5%,是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形势和各方面因素,兼顾了需要和可能,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等。但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说明今年政策将聚焦发力,政府各部门工作也将更加倍努力,各方面更加齐心协力。
积极财政略超预期。去年新增万亿国债发行以来,市场对财政政策扩张一直有较高期待,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万亿特别国债可能如去年一样根据形势相机抉择,不会在两会上就做出安排。因此两会“3%的赤字率+1万亿特别国债”是略超市场预期的,体现了积极财政靠前发力、引导预期。此外,两会上明确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基本奠定了未来几年财政将持续保持积极取向。
高度重视新质生产力、科技、教育、人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的首位是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材料、创新药、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我国有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形成一批增长新引擎。今年政府工作摆在第二位的就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有望加强,人才政策有望更加积极、开放、有效。
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持增强。消费方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尤其还提到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相关政策值得期待。投资方面,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比去年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也扩大,并要求进一步拆除各种藩篱以在更多领域让民间投资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综合施策下,今年有效投资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注重呵护民企发展,激发民企活力。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举措,进一步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积极支持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等等。政府工作报告一一详细回应民企关心的这些现实问题,同时今年也将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注重政策一致性评估,避免合成谬误,涉企政策注重与市场沟通、回应企业关切,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民企信心有望进一步改善,活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粤开证券罗志恒:财政政策力度较大,更加强调优化政策组合和支出效率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从财政政策角度进行了更为全面的分析。他用一句话概括今年的财政政策:力度较大,更加强调优化政策组合和支出效率;稳妥以及标本兼治化解债务风险,长期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具体来看,第一,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调不变,“适度加力”这是由当前宏观经济有效需求不足、微观主体信心仍未根本提振的形势决定的。“加力”并“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是今年经济形势的需要,是顺应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目标的顺势而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总体处于疫后恢复期,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二是部分行业存在重复布局和内卷式竞争,出现产能过剩;三是物价水平低位运行,尤其是PPI降幅较大,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债务负担加重、投资意愿降低、财政收入放缓。
第二,赤字规模和专项债上调,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加杠杆,支持国家重大建设的同时扩大有效需求。
其一,2024年赤字率保持在3%,但赤字规模有所增加,首次突破4万亿元。单纯看赤字率本身意义不大,因为我国赤字率口径偏小,仅涵盖一般公共预算,不足以判断我国财政政策力度。财政赤字率数值本身不是个真问题,真问题是两个:财政支出力度有多大;有哪些政策工具组合。财政赤字率维持不变,但通过专项债、特别国债、其他调入资金等扩大支出具有同扩大赤字率一样的效果。比如1万亿元的超长期建设国债就相当于增加赤字率0.7个百分点;比如专项债3.9万亿元相当于增加赤字率2.9个百分点。因此当前财政力度是不小的,是符合当前形势需要的,不能根据3%本身来得出财政不积极的判断。但同时,由于财政收入尤其是土地出让收入形势的不确定性较大,因此,未来年度有必要根据收入形势动态调整赤字和债务,类似去年底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果断发行1万亿元特别国债。此外,还要尤其看到结构变化,赤字规模中中央赤字为3.34万亿元,较去年新增的1800亿元赤字全部由中央负担,中央赤字占比为82.3%,属于近年来最高水平,体现中央加杠杆;考虑到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加杠杆程度更高,优化了债务结构。
其二,报告提出“合理扩大专项债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 “额度分配向项目准备充分、投资效率较高的地区倾斜。统筹用好各类资金, 防止低效无效投资”,有利于解决当前专项债项目收益持续下降的问题。当前各方对于专项债一般化的问题已形成较强共识,专项债项目收益持续下降引发债务风险、降低财政统筹能力,同时部分专项债资金闲置导致未能充分发挥出财政资金稳增长作用。扩大用作资本金范围有利于储备更多收益更高的项目,推动项目尽快落地,降低风险、促进稳增长。更重要的是提出额度分配向投资效率较高的地区倾斜,这实际上在优化债务结构,即优化债务的区域结构,债务扩大的同时通过项目收益来降低债务风险。
其三,报告提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有利于扩大总需求,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提高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同时,超长期国债发行优化了债务结构,国债占比将进一步提高、地方债务比重下降,结构优化也将降低债务风险。中央发债相对地方而言成本更低、周期更长,超长期特别国债形成了优质资产,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地方加杆杆导致的风险,为地方财政腾出了空间。
第三,重提“结构性减税降费”, 减税降费从追求规模转向注重精准有效,支出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同时有利于进一步稳定宏观税负。我国已连续十几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长期实施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导致宏观税负逐步下降下行,财政空间仍有但总体在持续收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GDP下降至17.2%,较2015年的高点下降了4.9个百分点。大国必须保证一定的宏观调控能力以应对经济社会风险财政化等各方面挑战,这就需要稳定宏观税负。因此,未来的减税降费要注重效率和效果,注重结构性减税降费,侧重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等领域,这有利于稳定宏观税负。
第四,进一步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确保基层“三保”不发生风险,缓解区县财政压力和收支矛盾。报告在面临的风险挑战中提出了“一些基层财力比较紧张”,同时在政策取向中提出“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适当向困难地区倾斜,省级政府要推动财力下沉,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近年来受疫情冲击和房地产形势低迷等影响,宏观税负下行、经济社会风险财政化导致我国财政收支紧平衡,叠加债务到期,部分区县财政流动性风险和重整风险上升。而基层“三保”直接面向企业和居民,关系到市场主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因此,财政部门持续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并要求省对市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2024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计10.2万亿元,剔除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补助资金等一次性因素后,同口径增长4.1%。
第五,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报告提出“稳妥有序处置风险隐患”“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 前期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得到缓释,这主要通过财政化债和金融化债等方式实现了展期、降息,度过了短期的流动性风险,以及实现了部分隐性债务显性化,化债成绩值得充分肯定,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是要巩固成果,从长期和源头治理债务,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债务管理制度。其一,债务本身不是风险,关键是债务支出效率和结构,因此优化债务的区域结构、投向结构、期限结构、主体结构极为重要,投向高质量发展的领域和区域,债务规模扩大的同时风险并未扩大。其二,推动地方融资平台转型是一揽子化债后的关键步骤,融资平台是滋生隐性债务的主体,要理清楚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的关系,同时推动业务转型。
海通证券荀玉根: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需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增加股市中长期资金供给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荀玉根认为,今年积极的宏观政策仍会延续,有利于全年经济目标实现。
财政政策方面,强调“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今年财政赤字率拟按3%安排,预算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拟安排新增地方专项债3.9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000亿元。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发先发行1万亿元。今年财政政策会适度发力稳增长,节奏上或主要集中在二、三季度。广义财政规模的变化要持续跟踪。货币政策方面,强调“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我们认为,预计2024年货币政策或进一步稳健宽松,政策利率仍有调整空间。
扩大内需方面,一方面,促进消费稳定增长。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另一方面,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此外,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结构性政策方面体现“稳中求进”。一是,房地产政策要“稳”。报告强调优化房地产政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我们认为,房地产领域的政策重在托底,不是强刺激需求。同时,化解风险是今年的重要工作,“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二是,产业政策要“进”。在产业政策方面,“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此外,“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值得关注。
资本市场方面,报告指出要“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这需要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增加股市中长期资金供给。一方面,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平稳发展的内在要求,应支持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市场化并购重组,激发经营活力,还应深化退市机制,加速优胜劣汰;并引导上市公司通过回购注销、加大分红等方式回报投资者,提升投资价值。另一方面,A股中长期资金供给不足的情况已在逐渐改善中。报告提出“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近年年金规模快速增长,养老金和年金的健康发展和资产配置多元化,有助于增加股市中长期资金。此外,近期鼓励保险资金等长期配置型资金入市的政策举措陆续推出,例如中国人寿与新华保险联合出资500亿元,设立首只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改革试点基金投资股市,体现出相关部门积极回应市场的关切,注重投融资两端平衡发展。
中信证券杨帆:标本兼治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在中信证券宏观与政策首席分析师杨帆看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亮点集中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标本兼治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宏观政策进一步加力提效,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四大方面。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产业”和“创新”的词频均为41次,较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有明显提高。预计未来将大力发展包括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型氢能、新材料、创新药、低空经济等在内的新兴产业,此外算力底座和数据底座或也将是今年投资重点。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预计国企、金融、财税、土地领域改革有望加速,其中财税改革或将围绕完善中央地方税收分配、增加直接税比重、精细化预算管理水平三方面部署,建议关注未来将要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标本兼治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报告在短期防风险的基础上更多提出行业转型方向,包括地产“三大工程”建设、地方城投转型等,彰显“标本兼治”和“先立后破”。
宏观政策进一步加力提效,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2024年GDP目标定为5%左右符合预期。综合考虑1万亿特别国债与去年10月提高的财政赤字剩余部分,虽然今年赤字率仅为3%但广义财政并不保守。2024年货币政策有望继续迎来降准、降息操作。消费品以旧换新及“消费促进年”等值得关注。固定资产投资或将聚焦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防洪防涝等。
广发证券刘晨明:体现促进高质量发展、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趋势
广发证券策略首席刘晨明认为,整体而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体现了促进高质量发展,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趋势。
刘晨明认为,可以归纳为八大结构性亮点:
第一,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下高质量发展,宏观调控亮点在于财政广义赤字加力。特别提“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国家战略安全领域。
第二,产业政策聚焦“新质生产力”。一是制造业技改,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打造具备中国优势的“中国制造”品牌;二是培育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相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增“氢能、新材料、创新药”新兴赛道,建“未来产业先导区”。
第三,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重点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一是下游端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二是上游端“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建,建“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刘晨明认为,人工智能将驱动产业数智化赋能升级,进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第四,巩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先优势”,未来提振大宗消费动能。报告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 60%。刘晨明认为,智能网联新能源车筑高“中国优势”,成为新经济增长重要动能。
第五,扩内需强调“潜能”消费与设备“换新”,从消费端和投资端促进市场需求释放,其中,“中央拟安排7000亿元扩大地方专项债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
第六,地产政策强调“长效新模式”。一是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二是完善商品房基础制度,优化房地产市场效率和供给稳定。
第七,金融政策围绕“五篇大文章”与“监管防风险”。一是再次强调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二是继续“提高金融风险防控能力”,筑牢金融安全网。
第八,对外开放特别提及“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国泰君安方奕、陈熙淼: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大力发展金融五篇大文章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师方奕、联席首席策略分析师陈熙淼从“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大力发展金融五篇大文章”方面进行解读。
他们提到,首先,会议强调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大力发展金融五篇大文章。3月5日上午9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在资本市场方面,本次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明确了当前和下一阶段资本市场改革方向的重点。后续有望进一步健全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更加注重投融资动态平衡,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并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通过强化市场规则,打造规则统一、监管协同的金融市场,促进长期资本形成。此外本次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成为未来金融发展主攻方向。
其次,监管政策将护航资本市场稳中向好、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工作,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近期监管层已推出系列政策有效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后续预计政策层面将持续支持金融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有望陆续推进资本市场投资端、融资端、交易端等政策优化。投资端,有望加大改革力度,提升投资者获得感,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活跃资本市场;有望融资端,优化融资结构,帮助发挥资本市场融资枢纽功能,支持科技转型,合理把握IPO、再融资节奏,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交易端,有望继续优化完善交易机制,提升交易便利性。
再者,政策聚焦稳定市场预期与严监管,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近期股票市场波动明显,市场对量化交易、DMA业务、融资融券等问题广泛关注,证券监管部门密集发声强化监管、完善制度,积极稳定投资者情绪,并召开座谈会、查处多项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就加强资本市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听取意见建议。根据证监会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部署,今年证监会将坚守监管主责主业,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把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落实到位。在“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要求下,后续政策有望继续坚持以投资者为本理念,聚焦稳定市场预期与严监管,完善制度设计、继续强化规范各类交易行为,维护市场平稳运行,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此外,监管导向下,资本市场将为实现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近期,政策聚焦市场稳定,有效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投资者预期回归稳定、市场情绪有效修复。后续,资本市场将发挥特有优势,在科技转型和支持高质量发展上提供更有力支持,有效引导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激发市场科技创新活力,助推科技企业做优做强,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中长期维度,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市场将充分发挥重要枢纽功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金融五篇大文章将有望蓬勃发展。
中信建投竺劲:2024年是房地产行业修复年和改革年
在中信建投证券地产首席分析师竺劲看来,2024年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是修复年也是改革年。一方面包括因城施策措施的不断实施、宏观经济的持续向好以及保交楼措施的积极落地,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修复的趋势,另一方面,基础性制度的完善和新发展模式的加快构建,对中国房地产和经济的长期发展也将构成持续的支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并强调了房地产新发展模式要适应当前的新型城镇化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6.2%,城乡融合和共同富裕成为当前人民生活安居的核心诉求和重大趋向。一方面,大城市住房难问题正在逐步消解,三大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有助于解决城市居住问题,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的持续城镇化,也要求进一步推进改革,增加农村及城市周边农村居民收入、让所有人民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都是其中应有之义。
从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无不体现了中央对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和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的关切。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都是回应当前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重大变化的强力措施。
解码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促消费稳增长 今年更加注重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读政府工作报告|专访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传统产业改造和优势产业做强 都需要新质生产力促进
强调“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货币政策定调有哪些新信号?|解码政府工作报告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王昌林:5%的增长目标是可行的 也是必要的|解码政府工作报告
连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关于货币政策的两个提法值得关注|解码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人工智能+” 鼓励数字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发展|解码政府工作报告
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 激发消费潜能丨解码政府工作报告
如何为民企搭建舞台、优化营商环境?《政府工作报告》划出多处重点|解码政府工作报告
高质量稳外贸引外资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丨解码政府工作报告
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丨解码政府工作报告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碳市场今年将扩围丨解码政府工作报告
当前网址:http://www.dzjls.cn/shipangupiaopeizijiaoyi/34018.html
tag:信息量,巨大,九大,券商,首席
- 发表评论 (102人查看,0条评论)
-
- 最新评论